评论 | 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端午晚会里的“风雅颂”


(资料图)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首次走出演播室的总台端午晚会,不仅打破了常规综艺晚会的模式,为观众呈上一幅端午节的青绿水墨长卷,而且以“吾乡”“吾爱”“吾志”“吾国”四个乐章为主线,采用中华文化的经典艺术形式“风雅颂”,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雅俗共赏的表现手法,对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进行了创新演绎,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

全场以于和伟诵读屈原名作《九歌》开篇,楚辞的吟哦之声回荡于中华诗祖屈原故里宜昌的澄澈江面之上,让观众顿感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以“国风”的方式彰显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则凸显了剧组的匠心独运。比如,宜昌市许家冲村的村民代表,带着香囊、粽子、茶叶等特产,表演的非遗渔鼓调,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秭归县薅草锣鼓艺术团的《采茶歌》真实地反映了峡江人民两千年来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地域音乐的发展轨迹。广西崇左壮族鸡啼调改编而成的《月光情缘》表达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对于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老的天琴弹唱艺术在既有民族性又富时代感的表演中散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视觉文化取代印刷文化成为大众最普遍的审美娱乐形式,人类的审美方式正在发生从静观到消遣再到追求沉浸式体验的历史变迁。晚会剧组不惧挑战、勇于创新,以沉浸式实景演出,将山水美景、古韵新风与文艺节目进行创新融合。《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传统服饰见证了中华文明这一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走过的路。端午习俗汉服秀《华熠千秋》所有服饰皆以史料典籍、文物考据等为依据进行复原,并以融入端午的文化元素和情境的创演方式,尽展“锦绣中华”的绮丽斑斓。闪耀在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服饰,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也见证了中华文明万古一脉、历久弥新的精神品格。

在把端午晚会打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舞台的同时,剧组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对各种艺术形式和文明形态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凸显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比如《橘颂》,不仅有经典的交响诵读,还有现代的主题短片,更有妩媚多姿的舞蹈。再如,来自克罗地亚的钢琴演奏家马克西姆与来自中国的古筝演奏家赵洁楠,于名山秀水间演绎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交融、文明对话。

晚会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节目的精彩纷呈、新意迭出,而且体现在每一个镜头、每一处细节,比如交响诗以游船穿行在绵延千里的长江之上作为四个乐章的转场镜头,让观众看到两岸山峦叠翠,长江奔流不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万古江河中,永续传承,再谱华章……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文旅智库中国艺术发展评价研究院院长)

标签: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大西洋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